中资优配_专业的股票配资平台_最专业股票配资平台

交易配资 小难民回忆:在日军炮火下逃亡,亲历河南饥荒,蝗虫就像一片黑云

发布日期:2024-08-23 12:51    点击次数:73

交易配资 小难民回忆:在日军炮火下逃亡,亲历河南饥荒,蝗虫就像一片黑云

这篇文章,我们从一个孩子的视角交易配资,看一看抗日战争时期,老百姓有多苦。

家住河南济源农村的毕正培,小时候家里非常穷,吃了上顿没下顿。1938年底,毕正培十岁那年,保长上门了。保长说,你们家孩子多,现在又吃不上饭,送走一个吧。

那个年代,穷人家的孩子饿死、病死,都是很常见的。保长也是好心,说中央赈济委员会在济源办了个“难童教养所”,专门收留战争中的孤儿以及逃难儿童。不用花钱,能识字还有饭吃,趁着还收人,送去吧。

就这么,毕正培离开爹娘,来到了这个教养所。为了躲避日军炮火,教养所的地点选在了太行山腹地的张庄,距离济源县城大约20公里。这里收留了200多名儿童,除了一名女孩外,其他都是男孩。大多数孩子都是十岁左右,最大的十五六岁。

年龄大的孩子,就直接学习缝纫、机织、做鞋、编草帽等技能,大多数年龄小的孩子,都分了班,读书写字。收养所聘请了十多名教职员工,吃喝拉撒加上学习,全方面照顾这些孩子。不过,因为战乱,教养所一直在逃亡迁徙,毕正培也有了很多难以忘怀的经历。

教养所一开始在张庄,这里是深山,四面都是大山,树木郁郁葱葱,山沟里流着泉水。从外界进入张庄,只有一条沿沁河岸的盘山小道,进出都不方便。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这里又安全又好玩,比在外面好多了。

一开始大家都借住村民家中,后来,在所长李德英的带领下,老师和孩子一起动手,搬木料、运沙石,新建18间平房。1940年夏,平房即将全部建好,谁也没想到日军又来了,炮弹打到了张庄,新建的平房全部被炸塌。没有办法,李所长赶紧带着大家逃走,暂时迁到附近的王虎村。

逃亡,其实才刚刚开始。

王虎村的环境也不错,有一座庙和一个祠堂,空着的房屋很多,住宿问题解决了。后来,教养所又陆陆续续收留了一些孩子,最多达到了500人的规模。然而,1941年5月,日军再次来犯,教养所只能四处躲避。

总不能一直这样吧?后来,教养所决定南渡黄河。那时候,黄河渡口已经被日军封锁,而且七八月份又是汛期,水位暴涨,想渡河十分困难。有几位老师家就住在黄河边,他们想办法找了一些水性好的老乡,趁夜渡河。

为了不让日本人发现,就用那种每次只能坐三四个孩子的小木筏,水性好的老乡在水里推着。晚上一片黑暗,靠黄河的咆哮声掩护,一趟一趟地运送学生。学生和老师加起来500多人呢,每天都这样冒着生命危险渡河,十几天之后,所有人都奇迹般地过了黄河。

过河之前,教养所还有不少家当,比如小马扎、课本,还有其他一些教学设备。但是,过河之前都丢了,什么都没有了。这个时候,难童教养所改名“儿童教养所”,来到了孟津县狮子院村,大家在这里停留了一年时间。

到了1942年夏天,继续逃亡。老师和孩子一起,都背上行李,趁夜步行几十里路,从洛阳坐火车来到了渑池县崇村。为了躲避战乱,只能这么一直跑,现在来到了豫西,毕正培又看到了让他终生难忘的场景。

1942年河南大饥荒,豫西地区本来就很穷,现在更像人间地狱。一路上,孩子们亲眼所见,蝗虫成灾,飞起来就像一大片黑云,遮天蔽日。因为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把所有能吃的都吃光了。树叶子早就没了,树皮也都被剥光了,很多村庄空无一人……

教养所一直靠中央赈济委员会拨款,经费本来就很少,又常常不能按时给,孩子们饿得嗷嗷叫。好不容易拿到经费,又发现物价飞涨,还经常买不到粮食。那时候太饿了,老师就带着孩子们到河沟、山坡找野菜,找不到野菜就找树叶子,回来掺在粮食里吃。但是,有几次吃到了有毒的野菜,有三位老师和部分孩子都病死了。

毕正培回忆,他们其实已经非常幸运了。

最起码,他们还有老师照顾着,还有经费能买一些粮食,还不至于活活饿死。但教养所外的场景,真的犹如人间地狱。

老师有几次派毕正培进城取邮件,一路上他看到一列列的火车,上面全是逃荒的难民。有一次毕正培路过车站旁的一个小饭馆,看到很多人围成一圈,里面吵吵嚷嚷的声音,他也钻进去看热闹了。

饭馆老板抓着一个小女孩,说这孩子吃东西不给钱,不能走。小女孩十五六岁的样子,留着小辫子,穿着红色上衣,一直站在那里哭。一个看热闹的男子于心不忍,就对饭馆老板说:“让她走吧,饭钱我付!”女孩听到这话,立刻跪在了男子的面前,哀求说:“您带我走吧,我给您做小,救我一命吧!”男子摇了摇头,说自己也是养着一家子人,家里也撑不下去……

还有一次,毕正培从邮局取完邮件出来,看到旁边有个小饭馆,门口的炉灶蒸着包子。包子刚刚蒸好,老板掀起锅盖的一瞬间,忽然冲过来四五个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孩子,他们抢了包子就跑,手都烫坏了。饭馆老板也没有追他们,只是摇头叹息说:“饿坏了。”

还有一次,毕正培坐平板车进城,车上还有一些逃荒的难民。到了车站附近时,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妇女,把自己大约三岁的孩子抱下车,含着眼泪给了孩子一个木碗,然后把孩子推到站台上,让他自己去讨饭。

之后,这个中年妇女又上了平板车,流着眼泪看着孩子。孩子就站在那里,回头看着自己的妈妈,大声哭着。这时,平板车继续往前走了,中年妇女哭着喊道:“有好心的人家把孩子收养了吧!”她抛弃了自己的孩子,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跟着自己,早晚会饿死。把孩子放在站台上,还有一线希望活下来……

那时候河南大饥荒,悲惨的事情太多了。没过多久,毕正培竟然见到了自己的父母。原来,家乡也遭了灾,村里人要么饿死,要么逃荒,都走了。父母带着毕正培的小弟弟一起,也是一路逃过来的,走到这里打听到了教养所,就想着把小儿子也留在这里吧。

教养所只收养小孩,父母辞别了兄弟俩,继续逃荒去了。

1943年春天,教养所又要继续逃亡。

老师带着孩子们,背着行李一路来到灵宝,准备坐火车离开。那时候潼关黄河北岸有日本人的炮楼,经常炮击火车。所以,那时候都是坐闷罐车,趁着晚上快速闯过去。为了防止被攻击,火车不开灯,连车里的人都不让说话,大家都悬着一颗心,硬闯“鬼门关”。

结果,火车走到半路还是被攻击了,日军又是炮击又是机枪扫射,也是运气好,教养所的师生无一伤亡,大家顺利到达了陕西岐山县高店镇。这里位于秦岭北侧的太白山下,安全多了。因为难民比较多,学生就住进了镇上的三座庙里。从此之后,才算是基本安定下来。

至于儿童教养所的生活,毕正培回忆,主要还是靠自力更生。赈济委员会的拨款十分有限,根本无法维持这么多人的基本生活。孩子们都有自己做的小被子,一开始夏天一套单衣,冬天一套棉衣,都是生产处自己做的。后来孩子多了,没有那么多布,就不发新衣服了。脚上穿的鞋子,除了少数孤儿能领到新的,大多数孩子只能自己用布条编织鞋子。

图片

数据来源:企查查(当事人公司/机构全名是通过与相关诉讼立案主体关联获取的)

到达陕西之前,粮食都是一位老师去买。每到星期日,他就带着孩子们到十多里外的集市买粮食(主要是小米)。回来之后,配上野菜或者树叶一起吃。因为粮食很紧张,每天只能吃两顿饭,有时候可以配上南瓜、白菜、萝卜。

长期逃亡,又经常挨饿,孩子们都是营养不良,毕正培十五六岁的时候,身高还不到一米六。但不管怎么样,大多数孩子活了下来,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教养所是军事化管理,作息时间都有严格的规定,吃饭、学习、休息,都是有规矩的。除了读书识字,后来还训练军棍、绳索,以及野外架桥梁、搭建瞭望塔、防空以及救护伤员等军事技能。

没有专门的教室,天气不好都在各自的宿舍里上课,天气好的话,就在外面的大树下上课。那时候条件差,但所有人都认真学习,大家都知道这是多么来之不易的机会。

至于学习的内容,一开始是没有教材的,都是用油印机印出来的抗日救国的教材。让毕正培印象深刻的,就是《抗日弟子规》,开头部分是:“弟子规,抗日训,全中国,都遵信。七月七,轰北平,卢沟桥,动大兵。夺北平,抢天津,举国愤,世界惊……”(注:毕正培记忆有误,第一句后面应该是“父兄们,教后生,子弟辈,共所宗。救国家,务当先,国能保,家方安。望同胞,齐抗争,我民族,乃复兴……”)

教养所所长李德英,毕业于北京大学,从1939年到1945年,他带领教职员工,领着这么多孩子四处逃亡,死里逃生,真的很不容易。

那是一个苦难的时代,无数老百姓都在死亡边缘挣扎。但是,中国人没有屈服,就像教养所里的这些孩子,他们努力活下来,有些掌握了各种技能,进入社会谋生交易配资,有些则考入中学继续学习……经历苦难才会珍惜生活,经历苦难才会百折不挠,中国人不怕苦难!

教养所毕正培孩子教养张庄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热点资讯
相关资讯


Powered by 中资优配_专业的股票配资平台_最专业股票配资平台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