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优配_专业的股票配资平台_最专业股票配资平台

股票配资杠杆平台 一块绸片,织起4000年

发布日期:2024-08-23 14:17    点击次数:86

股票配资杠杆平台 一块绸片,织起4000年

老鹰捕食蛇类的能力主要得益于它们强大的爪子和喙。这些坚硬的器官使它们能够牢牢抓住并杀死猎物。此外,老鹰在空中的优越机动性使它们能够从高处俯冲下来,迅速捕捉地面上的蛇。

本报记者姜赟

盛夏的艳阳透过路边的桑树,洒在潞村的小路上。这座距离湖州7公里的小村近山傍水,因为钱山漾,它拥有了4000多年的文化厚重。

90年前,钱山漾的水位落至1857年以来最低,湖州人慎微之拾集了大量石器。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和钻研,两年后,他发表了《湖州钱山漾石器之发现与中国文化之起源》,推断钱山漾是一处大面积的古人类遗址。

66年前,4000多年前的家用绸片被发现,学术界认定这些绸片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人类利用家蚕丝纺织的最早实例之一”,湖州作为“世界丝绸之源”的地位,得到了科学的论证。

10年前,考古界给予钱山漾遗址以正式的文化命名——钱山漾文化。就像我们熟悉的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一样,距今约4400年到4200年的这一代文化,终于有了自己的“身份证”。

深度访谈

90年间5次发掘,钱山漾有了“身份证”

钱山漾文化,距今4400年到4200年,是环太湖地区一支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

参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浙江省考古所研究员丁品是钱山漾遗址第三、第四次发掘领队,他向记者娓娓道来一个时间跨度达90年的以钱山漾为主角的考古故事。

1906年,10岁的湖州人慎微之在钱山漾滩捡拾到石镞。1934年,湖州大旱,慎微之采集到了大量石器。通过对发现的石簇、石镰、石刀、石斧等研究后,他发表了《湖州钱山漾石器之发现与中国文化之起源》,推断钱山漾是一处大面积的古人类遗址。这位被当地人称为“石头博士”的慎微之,让沉睡了数千年的钱山漾遗址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1956年、1958年,当时的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身)对钱山漾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以石器、陶器、竹编织物等为主的史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出土的绢片、丝带、丝线,是世界上迄今发现得最早的丝织品之一。最有名的莫过于一块2平方厘米的绸片,这是保留至今世界上最早的丝绸实物之一,让湖州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丝绸的发源地。

不过因为技术手段等,当时专家们判断遗址距今5200年至4700年,将其划归为良渚中早期的遗址。

在钱山漾人被误会成良渚人的那些年,人们一直以为良渚文化消失之后,直接就跳到了马桥文化。“过去,人们研究马桥文化从哪里来,会直接去找良渚,其实这两代人中间还隔了整整三四百年,怎么能忽略呢?”丁品说。

2005年,为了配合申嘉湖杭高速公路建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湖州博物馆联合再次对钱山漾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

这次出土的器物与良渚时期的器物明显不同,没有发现任何典型良渚文化遗物如翅形足或T字足鼎、双鼻壶、竹节把豆等,与良渚之后的马桥时期相差甚远。“那次考古发掘发现了一种新的文化类型。”丁品告诉记者,当时发掘人员都感觉到钱山漾的与众不同。3年后,丁品领衔的考古队展开了第四次发掘,并对此前发掘收集的材料进行全面整理。

在生活用器上,钱山漾人确实出现了和良渚人完全不同的面貌。而且,它形式固定,有一定分布区域。丁品说,目前在环太湖地区范围内,已确定有近十处钱山漾一期文化遗存时期遗址。

举个例子。比如,鼎在古代是很常见的炊器,它有3只脚,立起来后,底部是空的,可以烧水、煮饭、煲汤。良渚文化流行T字形扁足,而钱山漾流行弧背鱼鳍形鼎足。

2014年秋对于钱山漾来说太重要了,“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暨钱山漾遗址”学术研讨会在湖州举行,会上发布了《钱山漾——第三、第四次发掘报告》,然后宣布:“钱山漾一期文化遗存”正式命名为“钱山漾文化”。

钱山漾文化弥补了从良渚文化到马桥文化之间存在的缺环,在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与马桥文化之间,存在着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这条考古序列终于完整了。

2016年,钱山漾遗址再次进行考古发掘。丁品与队友们在两个总面积为48平方米、深约1.5米的探区里反复发掘了几十天,陶纺轮、纤维类物品、疑似桑树的木条……发掘出来的60多件器物中,不少都与钱山漾时期的丝绸纺织有关。“纺轮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纺织生产工具,虽然在其他更早的文化遗址中就发现过,但这次出土的陶纺轮花纹精美,富有特色,还是比较少见的。”丁品说。

“上世纪50年代两次考古发掘共出土竹编200多件,出土的绢片、丝带、丝线就是在一个竹篮里发现的。这次小范围试掘也出土了10多件竹编器物。这些都说明竹编器物在钱山漾文化先民的生产生活中非常盛行,而这在国内同时期遗址中非常少见,因而也可以说是钱山漾文化的特点之一。”丁品说,“目前遗址保护状态尚可。”

博物馆长说

一部丝绸史

处处见湖州

2015年6月,钱山漾遗址正式被命名为“世界丝绸之源”。近年来,为守护这份文化遗产,湖州市打造了“世界丝绸之源文化艺术村”、钱山漾文化交流中心等多个集文化艺术展示与传统技艺传承于一体的特色阵地,用产业经营的理念运营这份文化遗产。

“一部丝绸史,处处见湖州”,作为一个丝绸文化博物馆,钱山漾文化交流中心内满是湖桑文化的气息。总经理王钢带着记者来到“丝绸历史墙”前,一根坚韧的长丝记录了钱山漾的千年传奇:夏代六州贡丝;春秋战国吴楚争桑;汉代,湖州丝绸入贡、西传;三国,德清“永安丝”入贡;从三国到五代,大规模的治水营田,建成完善的塘浦圩田体系,湖地成为全国知名的粮桑产地、衣食之源;唐代,吴绫与蜀锦齐名;两宋,桑基鱼塘得以循环使用,鲁桑走向“湖桑”;明清,湖桑改良,桑基鱼塘兴盛,丝绸市镇兴起;晚清民国,世界殊荣里的辑里湖丝……

茧形剧场里大型LED穹幕上正在播放着蚕宝生命轮回和中华丝绸文化等文艺片,环坐下方可以体验沉浸式观览。“这里还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遗传承中心,也是湖州蚕桑织技和中国纺织产业发展的展示交流平台。”王钢表示。

走进展厅,仿佛穿越到史前的太湖南岸,跟随着古人一起采桑、养蚕、缫丝、腰机编织、骨针缝制,这在当时算是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综合数次发掘成果来看,钱山漾时期人们用的织机是原始腰机。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过最为完整的原始腰机织机构件,到了战国时期,很多遗址中也曾多次发现腰机的织机构件。基本可以判断,在钱山漾时期,不论是织布还是织绢用的也是原始腰机。

古人们席地而坐,将整好经线的织机放在身上,把卷布轴系在腰上置于腹前,将麻线或者丝线来回穿梭编织,整个过程十分简单。原始腰机的出现,使麻、葛、蚕丝等纤维被织成布、绢等纺织品,古人们制作衣服的原料,在皮毛之外又添上了新品种。

民间留言板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湖州人跟蚕的缘分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钱山漾遗址中出土了绢片和丝带,就是长江中下游和太湖流域驯化、利用野蚕的实践。

湖州市月河小学的同学们在钱山漾文化交流中心了解了钱山漾和丝路文化,学习了湖州蚕桑丝织发展历史,知道了从一片桑叶到一段锦绣的艰难与不易,感受到了古代劳动者的辛勤与智慧。他们化身小小蚕桑农,细细探寻湖丝路。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

●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大系》

●袁宣萍、徐铮《浙江丝绸文化史》

●周赳

《浙江丝绸产业历史和当代发展研究》

浙江省社科联

潮新闻·钱江晚报

联合出品股票配资杠杆平台

文化湖州丁品钱山漾遗址马桥发布于:浙江省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热点资讯
相关资讯


Powered by 中资优配_专业的股票配资平台_最专业股票配资平台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